“智慧法院”給山城帶來哪些變化?
內容摘要: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法院工作報告時提出“建設智慧法院” 。要加大宣傳推廣,使社會公眾盡快瞭解和接受網上訴訟程序,願意通過“智慧法院”來解決糾紛。
關鍵詞:法院;智慧;記者;調解;智慧法院
作者簡介:
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法院工作報告時提出“建設智慧法院”。
從美國巧克力成型機的“案卷電子化”,到我國的“電子法院”數字化發展,再到如今的“智慧法院”,中國法院成功實現彎道超車並居世界前列。
之後,全國各地的“智慧法院”探索實踐如雨後春筍。
有一個地方,居西南一隅,卻在“電子法院”和“智慧法院”發展階段均勇立潮頭,它就是重慶。
兩年前,《法制日報》記者曾探訪重慶法院數據雲中心。
兩年後,重慶法院在此基礎上以“類案智審平臺”為突破口,“糾紛易解平臺”、“全域立案訴訟服務”相繼試點開來,掀起瞭新一輪“智慧法院”建設的浪潮。
今年7月,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榮獲全國電子政務“智慧法院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再次深入重慶多傢法院,對“智慧法院”建設進行調查采訪。
重慶市高院黨組書記、代院長楊臨萍說:“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在便利當事人參與訴訟、規范司法權力運行、輔助法官裁判、引領實現規則之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正逐步發揮。”
“類案智審”直入電子訴訟核心
近幾個月,建設銀行重慶分行訴訟代理人宋翠林發現,一個代理律師占用一個窗口半天批量立案的現象再也沒有在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法院出現瞭。
這要歸功於與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法院同時試點的“類型化案件智能審判平臺”,在該平臺,大量的信用卡案件可以網上立案瞭。
“類案智審平臺”可以通過對類型化案件要素的智能分析提取,在立案、庭審及裁判全過程發揮作用,為提升審判工作質效提供智能化幫助。
基於此,重慶市高院將建設“類案智審平臺”作為“智慧法院”建設的核心任務和突破口。由於法律關系相對單一、實施明確,且人工智能可在立案、審理和裁判等各階段快速得到深度應用,信用卡案件成為適用智審平臺的第一步。
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及長江上遊重要的金融中心,渝中區轄區銀、證、保市級金融機構占全市60%以上。
近年來,信用卡案件占渝中區法院新收民商事案件的比例高達37.5%,且仍在持續上升,成為化解人案矛盾必須首先解決的“攔路虎”。正因為這一原因,渝中區與新興的金融機構匯聚地江北區同時展開試點。
記者在渝中區法院遠程立案工作室見到瞭前來自助立案的宋翠林。工作室連接外網,供訴訟代理人免費使用。
熟練地打開重慶法院公眾信息網首頁,宋翠林點擊金融案件智審平臺的入口,登錄瞭建行重慶分行的賬號。在填寫原被告等案件基本信息後,系統便自動生成起訴書。
隨後,在依次掃描上傳起訴狀、證件及證據材料後,幾分鐘的時間,宋翠林代理的第一個案子就完成立案。
成功立案後,案件便自動進入法院內網的審判管理系統。
庭審階段,智審平臺智能庭審版塊可自動識別當事人麵包成型機錄入的起訴要素,包括信用卡及持有人基本情況、欠款情況等庭審確認要素。
“法官對相關要素進行核對,核對無誤後點擊確認即可一鍵式自動生成裁判文書。”渝中區法院研究室主任陳曉紅現場演示。
到這裡,“智慧審判”還沒有結束。平臺搭載的裁判預警板塊會自動發送本案與烘焙設備介紹同類案件一般審理結果的偏離度,幫助實現科學合理裁判。
試點初期四個月,渝中區和江北區法院依托智審平臺受理信用卡糾紛案件4589件,案件平均審理周期27.94天。
目前,兩傢試點法院已全部實現信用卡案件網上立案。
在信用卡案件智審成功試點的推動下,沙坪壩區和南岸區法院關於工傷認定案件智審平臺試點已啟動,巴南區、江北區、渝北區法院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智能審判系統已開始試行。
西南政法大學民事訴訟法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馬登科教授認為,電子裁判輔助生成系統是智慧審判的“牛鼻子”,重慶法院系統以“類案智審平臺”建設作為新一輪“智慧法院”建設的突破口,直入電子訴訟的核心,其探索意義和示范價值不言而喻。
“糾紛易解”讓調解不再來回奔波
今年7月,因交通事故糾紛,李某通過網絡在“糾紛易解平臺”申請調解。沒想到,不僅不需往返於調解機構和法院,李某在幾天後就拿到瞭26萬餘元的賠償款。
今年7月,重慶市高院搭建起以“數據共享、機制共建、訴調對接、糾紛易解”為核心的“糾紛易解平臺”,並率先在合川區法院試點運行。
在合川區法院,負責平臺建設的第三人民法庭庭長池海為記者演示瞭平臺操作流程。
記者看到,與“類案智審平臺”相似,“糾紛易解平臺”同樣設在重慶法院公眾信息網。點擊進入後,系統設有當事人和調解員兩個入口。
池海錄入模擬的糾紛信息進行登記申請後,系統智能評估推送相似案例以及處置建議供參考,申請人可以隨意選擇合適的調解員,進入預約調解程序。
保險行業專業調解員朱治國正在合川區法院訴調對接中心調解一起交通事故保險糾紛。他首先在平臺對當事雙方基本信息及相關證據材料進行瞭登記。
隨後,朱治國與當事雙方在線上進行視頻調解,雙方達成協議:被申請人王某向申請人楊某一次性支付6780元,並約定不再發生糾紛。
記者看到,調解協議也不再需要調解員擬定,系統自動生成瞭調解協議書。之後,平臺將確認申請書一鍵推送至法院,由法院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
“當然,如果前一流程不能化解糾紛,征求當事人意願後,易解平臺將當事人信息及訴求、證據資料等直接流轉至法院立案辦理。”池海說。
在速調之餘,和諧的用戶體驗成為平臺建設的核心。平臺通過建立參考案例庫、訴調時間費用等成本要素計算,引導當事人結合自身爭議焦點、比較調判案例、預估案件結果,自主選擇最為適合的糾紛解決方式。
目前,平臺已與重慶市司法局主導的“巴渝和事佬”等調解平臺實現瞭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
“糾紛易解平臺”在合川區法院運行兩個半月以來,通過平臺分流調解糾紛329件,約占該院同期受理民商事案件數量的10%,平臺結案平均周期僅7天。
合川區法院院長謝寶紅告訴記者,下一步還將嘗試將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網上調解,實現人機自動智能對話;還將根據工作需要與矛盾糾紛綜合調處系統、仲裁機構和公證機構進行銜接,推動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
“全域立案”讓數據跑路節省人力
2017年7月17日,重慶大山深處的“溜索法官”出現在央視《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一集《時代之問》中。他們是重慶市奉節縣人民法院第三法庭的法官,著名的地質奇觀天坑地縫就在其轄區。
由於轄區山高坡陡,谷深路遙,這群法官一年中大半時間都在山路上,出門辦案不時需要坐溜索,“溜索法官”由此得名。
這就是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轄區的代表,也是重慶這個西部直轄市除主城區外的周邊大山區的縮影。如何讓數據多跑路人力少跑路,成為重慶“智慧法院”建設中勢在必行的環節,將司法活動中的“天塹”變成“通途”,為群眾提供便利,為法官減負,提高司法效率。
今年9月,重慶市高院決定將“全域立案”試點放在重慶市二中院轄區。
重慶市二中院副院長王劍波介紹,當事人在二中院轄區所有基層法院以及鄉鎮法庭,均可提交向轄區內的同級任何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相關材料,不必因案件異地審理長途奔波。
記者在萬州區人民法院立案大廳見到瞭前來立案的向某,因為產品責任糾紛,萬州人向某準備將巫山某超市起訴至法院。
收案後,萬州區法院立案法官將當事人基本信息錄入系統,並掃描其提供的基本材料,隨後發送至巫山縣人民法院。與此同時,巫山縣法院立案法官查看案件信息及電子卷宗,審查是否能夠立案。
經審查,向某提交的材料符合立案條件,正式立案。隨後,巫山縣法院制作相關文書並電子簽章,發送回萬州區法院。萬州區法院查收並打印後送達在現場的向某,向某隨即在送達回證上簽字,立案完成。整個過程僅僅過瞭十幾分鐘。
向某告訴記者,若到巫山縣法院立案,長途勞累不說,來回至少請假一天,還要加上往返的路費。
重慶市二中院院長張立說,目前,刑事案件遠程視頻庭審已經在部分轄區看守所實現。下一步,包括遠程文書送達、遠程案款發放等方便當事人參與訴訟的功能,將會不斷接入功能端口,最終形成能夠不斷滿足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司法需求的“全域訴訟服務系統”。
□ 觀點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楊臨萍:
面對已經來臨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智慧法院”建設已不再局限於構建信息化業務流程體系,實現審判業務、審判管理網上辦理,而應抓住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這三個新一輪信息化的標志與核心技術,實現與司法運行機制的深度融合,構建“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三位一體、協同推進的新型“智慧法院”建設格局。
面向未來,重慶法院將以大數據為基礎,重點從人工智能司法應用與互聯網司法兩方面推進“智慧法院”建設。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重點是提升類案智能專審平臺的質量與數量,互聯網司法的重點在於推進互聯網在線審理。一是將依法保護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中的新業態新權益,二是將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三大訴訟的全面適用,三是將形成大數據、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方法體系,四是要推動特定類型糾紛的互聯網在線審理。
重慶郵電大學法學院教授黃良友:
“智慧法院”建設下一步亟待重視三個問題:一是系統安全問題。這涉及如何防止“黑客”攻擊和病毒侵入,如何確保法院所使用系統穩定運行及數據不被非法竊取、篡改和刪除。為此,應加強設備和技術投入,開發專用的軟件和系統,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確保“智慧法院”安全穩定運行。二是法律依據問題。要通過修訂法律和制定司法解釋,為“智慧法院”的運行和網上訴訟程序的適用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三是社會公眾接受度問題。要加大宣傳推廣,使社會公眾盡快瞭解和接受網上訴訟程序,願意通過“智慧法院”來解決糾紛。
留言列表